编者按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
,吸烟不仅会对吸烟者自身健康造成危害
,还容易危害周围人的身体健康
,那么吸烟的危害有哪些
,如何减少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呢
?请看本期专题——
二手烟
、三手烟的危害您清楚吗
?
二手烟
:有害物质极易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我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
,肺癌每年新发病例约70.5万
,死亡50余万例
,发病率和死亡例数均居各类恶性肿瘤首位
,90%的肺癌患者都有严重吸烟史
。肺癌发病率
、死亡率逐年上升
,吸烟人群扩大
、二手烟危害严重是突出的原因
。二手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颗粒直径仅为0.35~0.45微米
,远小于PM2.5颗粒
,不到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
。因为它直径小
,因此极容易穿透肺泡
,进入血液循环
,到达身体所有的器官
,危害健康
。其中
,二手烟对孕妇及儿童健康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
。
三手烟
:附着在衣服头发墙壁上极难清除相比二手烟而言
,三手烟的危害不亚于二手烟
。三手烟是指附着在衣服
、墙壁
、地毯
、家具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残留烟草烟雾
,所含的有毒成分包括氢氰酸
、丁烷
、甲苯
、砷
、铅
、一氧化碳以及十一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
。三手烟在室内停留的时间相当长
,香烟熄灭后6小时它们依然存在
,这些残留物可能会与室内的其他污染物产生反应然后形成一种有毒的混合物
。人体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
、消化道吸收和皮肤接触这三种途径接触到三手烟
,后两种途径是三手烟暴露的重要方式
。
同吸烟者一起生活的婴儿和年幼的儿童是受三手烟危害的高危人群
。
,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在爬行
、嬉戏玩耍的过程中
,经常接触到被污染的表面
。由于婴幼儿和儿童体重相对成人低
,免疫系统较脆弱
,接触这些有害物质后
,直接的后果就是引起婴幼儿的呼吸系统问题
,如急性支气管炎
、哮喘等
。另外
,环境中的烟草残留物
,包含铅和砷等有毒物质
,对儿童的神经系统
、循环系统等造成不小的危害
。
目前尚没有彻底或很好清除三手烟的方法
,一些常用的方式
,如通风
、吸尘
、空气净化器
、熏醋等
,都无法有效地消除三手烟
,相对而言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彻底清洗和换掉被烟雾污染的物件
、少与吸烟的人接触等
。
这些误区您了解吗
?
误区一
:辅助戒烟不靠谱
烟瘾的实质是对尼古丁的依赖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
。戒烟过程中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
、易怒
、焦虑
、情绪低落
、注意力不集中等戒断症状
,单纯靠意志力难以克服
,因此
,需要医生的生理
、心理干预和药物的辅助治疗才能减轻戒断症状
。
误区二
:药物戒烟会染上药瘾
药物戒烟是综合戒烟策略的一部分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使用药物戒烟
;其次
,服用药物戒烟时间短且疗程因人而异
;最后
,药物戒烟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治疗方法
,人体对戒烟药物并无依赖
,无成瘾之说
。
误区三
:老年烟民戒烟为时已晚
吸烟对老年烟民的身体产生很大的损害
。不管多大年龄
,都可以戒烟
,很多研究显示
,任何年龄戒烟均可获益
,当然
,戒烟越早
,健康获益就越大
。
误区四
:吸电子烟可以两全其美
目前对电子烟能否促进长期戒烟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且安全性还有待研究
。
误区五尼古丁是致癌物
尼古丁并非烟草中的致癌物质的知晓率仅为1.8%
。尼古丁并非致癌物
,而是成瘾物
,真正让烟草成为健康杀手的是烟草被燃烧时产生的有害物质
,如焦油
、一氧化碳和多种其他金属化合物等
。
国际上
,甚至将尼古丁作为戒烟的药品
,将其制成贴片
、含片
、口香糖等
,让使用者既能感觉到那种类似吸烟的“过瘾”的感觉
,又不会导致癌症
。
误区六低焦油等于低危害
低焦油含量
,长过滤嘴……许多抽烟的市民认为抽这样的烟就会减少有害物质的摄入
,其实这是认识误区
。
低焦油量香烟的危害并不比普通的香烟低
,焦油降低不表明其他致癌物也降低
,毒理学研究证明
,焦油量下降时
,焦油中的某些强致癌物并未减少
。此外
,焦油降低后
,吸烟者为了维持血液中尼古丁的浓度
,会采取“补偿行为”
,吸得更深
、吸的量会更多
。随着吸烟次数和量的增加
,吸入烟草中的其它有害物质也会增加
。
戒烟后可延长寿命
,您知道吗
?
研究表明
,抽烟者即便到60岁再戒烟也一样可以延长寿命
。一项新研究证实停止吸烟永远不会为时过晚
,而且戒烟越早
,寿命就越可能延长
。
此次研究美国研究人员对16万名男性和女性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这是与美国人健康和饮食相关的一项大型调查
。
科学家发现目前70岁以及年龄更长的烟民未来6年死亡可能性远高于从不吸烟的人
。在30岁到69岁期间不同节点上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死亡几率
。
在该研究中,不吸烟者的死亡率为12.1%
,而吸烟者的相对死亡率为33.1%
。在原来的烟民中
,分别在30岁
、40岁
、50岁和60岁节点戒烟的人的死亡率分别为16.2%
,19.7%
,23.9%和27.9%
。 |